近年來,中國創新藥公司在各個研發項目出海方面受到了全球 MNC 的矚目,進一步打開了市場空間。為什么中國創新藥會成為全球跨國巨頭的必爭之地,可以將醫藥行業的投資框架放到一個全球的視角中,我們看一下中國的創新藥行業的比較優勢是否可以繼續持續,主要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展開分析。
從內部發展角度來說,我覺得可以大致理解成中國的工程師紅利。中國的創新藥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突破,而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背后是政策的持續引導、產業的轉型積累和生態協同進化長期合力的結果,其實是整個產業端從量變積累到質變的過程。
回顧過去,2010 年到 2020 年是一個重要的積累期,一方面產業端在仿制藥時代也積淀了很多生產工藝,包括質量控制體系的建設,這個過程相當于在隱形練兵。從靶點發現到臨床申報的全鏈條服務的完善,也降低了臨床前的研究成本,提升了中國藥企的研發速度。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大國之一,在醫療制造領域擁有非常完善的產業基礎和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在原材料的供應到設備開發生產等環節都極大提升了效率和穩定性,在國際市場上都是具有相當大成本優勢的,也讓中國的企業能夠為全球市場提供高性價比的醫藥終端產品。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也能從資本市場的發展中收獲更多的支持,包括 2018 年港股 18A 和 2019 年科創板第五條標準等資本市場的政策也助力了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創新藥企獲得上市融資,為研發提供助力。
從研發效率的角度,我們也有相當高的臨床研究的效率,包括國內患者的招募速度、比較完善的 PI 體系等。2010 年到 2020 年是一個積累期,包括產業的積累、CXO、資本、人才配套的整體長期積淀。2020 年進入到從量變到質變的階段,這個階段中國的醫藥研發的前期積累得到了釋放,醫藥行業整體的創新能力得到了質的飛躍,在多個領域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創新藥的研發和高端器械設備中逐漸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甚至在一些 ADC、雙抗等領域,我們在全球是領先的。所以這一點也是一個工程師紅利的釋放,并且這個積淀過程仍然在持續,未來的五到十年也很期待能夠看到更多的全球成果。
如果從相對更宏觀的維度來看,人口和內需的優勢也比較重要。龐大的人口基數為中國的醫藥行業帶來了非常廣闊的內需市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老齡化的深入和對于健康重視程度的不斷增加,國內的醫藥市場規模也在持續擴大。這也為整個醫藥研發提供了充足的實驗和數據支持,內需市場也為醫藥企業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發展基石。
從全球的角度,也就是從外部角度來看,其實中國創新藥出海的持續性也是很可以期待的。為什么?像國外的跨國藥企在未來幾年都會面臨專利斷崖的沖擊,我看到有一個數據,未來幾年會有將近 200 多種藥物逐漸失去專利保護,其中包括 69 種年銷售額超過 10 億美元的重磅藥物,海外比較知名的藥企可能會受到一定損失,主要是因為隨著專利的到期,大量的仿制藥涌入市場,可能會導致藥品競爭格局的持續惡化,藥價可能會大幅下降。所以海外比較知名的藥企,他們為了應對專利斷崖帶來的銷售額潛在損失,就會積極尋求新的合作機會和管線的補充,中國創新藥在近年來在研發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所以很多高質量的創新藥項目吸引了海外巨頭的關注,他們就會繼續尋求新的合作機會。
2024 年大約 31% 的大型跨國藥企引進的創新藥候選分子來自中國。同時,2024 年,在美國大型制藥公司預付款超過 5000 萬美元的交易中,30% 涉及中國公司或中國研發資產。未來這種合作的機會可能會更多,中國公司也可以通過技術合作、授權等方式逐漸成為全球創新藥的第二極,也是一個相對可持續的比較優勢,這也是為什么從一個全球的視角中,中國創新藥會成為全球跨國巨頭的必爭之地。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來創新藥板塊迎來了價值重估,行情有所回暖。感興趣的投資者可以關注創新藥 ETF 國泰(517110)。里面包含的醫藥行業里面主要的創新藥,不僅有 A 股,還有港股的,成分股生命周期的覆蓋分布也相對比較全面,既包含一些成熟的藥企,也有一些納入臨床階段的 Biotech,創新藥 ETF 國泰是跨市場中長期配置中國創新藥產業的均衡選擇。
注:指數 / 基金短期漲跌幅及歷史表現僅供分析參考,不預示未來表現。市場觀點隨市場環境變化而變動,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承諾。文中提及指數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也不構成對基金業績的預測和保證。如需購買相關基金產品,請選擇與風險等級相匹配的產品。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