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開羅郊外的吉薩高原上,遠處三座金字塔的輪廓與近處一座巨型玻璃幕墻建筑形成跨越千年的對話。這座耗資 12 億美元、占地 50 公頃的大埃及博物館,是法國盧浮宮面積的 2 倍,大英博物館面積的 2.5 倍。大埃及博物館原定于 7 月 3 日正式開放,但由于前段時間的以伊沖突,開放日期將推遲到今年第四季度。待正式開放后,大埃及博物館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考古博物館。
建造大埃及博物館的設想于上世紀 90 年代提出,2002 年,博物館項目舉行奠基儀式,2005 年 5 月,建設工程正式啟動。過去 20 年,這座博物館歷經資金斷裂、政局動蕩、疫情沖擊。如今,大埃及博物館建筑群進行限時試運營,以測試場館準備情況及游客體驗,門票需通過官網提前預訂,每日限流 3 萬人次。
為平衡文物保護與參觀體驗,大埃及博物館采取分時段預約制。試運營門票價格分為三檔:埃及公民 4 美元、在埃居民 12 美元、國際游客 25 美元。館內智能導覽設備支持多語言,游客可租賃設備,實時獲取文物背后的歷史敘事。
博物館目前開放試運營的區域包括主展廳、中央大廳、大樓梯、商業區及外部花園。走進博物館主廳,高達 11 米、重達 82 噸的 " 鎮館之寶 " ——拉美西斯二世巨像矗立眼前。這尊 " 鎮館之寶 " 曾側躺于沙漠中,又在開羅市中心交通圈 " 站崗 " 半個世紀,后于 2006 年以毫米級精度搬遷至此。它的命運恰似博物館的縮影——破碎、顛沛、重生。有工程師透露,雕像對面的墻壁暗藏玄機:一扇經精密計算的窗口,復制了每年 2 月 22 日 " 太陽節 " 時的陽光,如 3200 年前一樣精準照亮法老的面龐。" 這是古埃及智慧與現代工程的握手 "。
盡管圖坦卡蒙展廳仍被紅絨繩隔離,但其他 11 個開放展廳也已足夠震撼。從史前陶器到古羅馬馬賽克,5 萬件文物按時間軸線鋪陳。一位來自德國的考古學者駐足于一頂 3100 年前的假發前說:" 用真人發絲編織,連發縫都清晰可見——這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活著的歷史。"
若說舊埃及博物館是 " 文物的倉庫 ",大埃及博物館則像一場精心編排的史詩劇。自動扶梯將游客送至大樓梯起點,階梯兩側排列著數十尊法老雕像與石棺,仿佛穿越一條時空長廊。行至頂端回望,落地窗將吉薩金字塔群完美框入畫中,三座金字塔與博物館中軸線嚴絲合縫。" 古埃及人癡迷幾何,我們只是繼承了這種執著。" 建筑師在導覽中說。
在二樓的史前展廳,一枚 5000 年前的金制人像讓觀眾屏息——青金石鑲嵌的眼眶仍泛著幽藍光澤。不遠處,一條 4 米長的鱷魚木乃伊蜷縮玻璃柜內,鱗片紋理分明。" 它們被制成木乃伊獻給索貝克神,祈求尼羅河豐收 "。
大埃及博物館首席執行官艾哈邁德 · 戈內姆表示,正在探索各種選擇,可能會將開放慶祝活動延長幾天甚至幾周,包括在國際上舉行慶祝活動。他指出," 這不僅是博物館,更是埃及未來的經濟引擎 "。據測算,全面開放后博物館年接待量預計將突破 500 萬人次,連帶激活周邊酒店、航空與旅游業。開羅出租車司機穆罕默德說:" 過去我們只會說‘去看金字塔’。現在,得加一句‘還有那個玻璃金字塔’。"
" 過去我們只能在教科書里想象法老的世界,現在卻能站在數據與石塊的縫隙中觸摸它。" 一位埃及大學生在社交媒體說。這座博物館不僅承載著文明的重量,更通過預約系統、光影科技與人性化服務,將歷史轉化為可感知的當下。正如戈內姆所言:" 我們不是守護墳墓的人,而是打開時空之門的引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