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金子莘
券商回購潮正在上演,又一券商披露股份回購新進展。
7 月 3 日,東方證券(600958.SH)公告,截至 6 月 30 日,公司累計回購 A 股股份 2670.32 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 0.31%,已支付的總金額為 2.50 億元,本次回購預計是 2.5 億元 -5 億元。值得關注的是,此前東方證券 2024 年 1 月底公告完成 3.11 億元股份回購事項。
不僅如此,近來還有多家券商公布回購進展。7 月 1 日,國泰海通、國金證券、中泰證券也紛紛披露股份回購情況。其中,國泰海通公告稱,回購金額已達 10.51 億元,合計回購 5922.44 萬股 A 股股份。
東方證券近 2 年內兩度公告回購,并均已實施
此前 2023 年 10 月,東方證券審議通過了《關于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 A 股股份方案的議案》,11 月公司披露回購報告書表示,本次回購股份的用途是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回購資金總額不低于人民幣 2.5 億元(含),不超過人民幣 5 億元(含)。東方證券 2024 年 1 月公告,回購期限(2024 年 1 月 30 日)到期,公司實際回購股份為 3484 萬股 A 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 0.4101%,合計使用的資金總額為 3.11 億元(不含交易費用)。
時隔近兩年后,于 2025 年 4 月 8 日,東方證券再度公告,正籌劃回購公司股份事項,回購股份用途包括但不限于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減少公司注冊資本等用途。該份公告也披露了預計的回購資金額,約為 2.5 億元— 5 億元。截至 6 月 30 日,已回購的總金額為 2.50 億元。
一名券商從業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 券商回購多數是公司管理層出于對公司自身價值的信心,而且近期我們觀察到不少券商通過注銷回購股份,優化資本結構,改善盈利指標,提高資本回報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夠滿足市值管理的要求。" 整體來看,他指出,業內還是看好券商長期的發展空間。
2025 年回購金額已超上年全年
券商回購潮下,年內券商回購金額已超去年全年。
除東方證券外,今年年內還有 7 家上市券商已實際實施了回購。據 Wind 數據統計,截至 7 月 4 日,年內 8 家券商已實施的回購金額合計達到 20.67 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的回購金額 7.50 億元。
上述從業人士也表示,極端的市場環境中,上市公司也會通過回購優化資本結構及幫助投資者建立信心。
從市場表現來看,4 月初 A 股受外部因素影響,走勢震蕩。在極端行情的催化下,監管積極釋放穩市信號,包括上市券商在內的數百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回購計劃。從券商回購操作來看,多家發布回購計劃的公司在該期間積極實施回購。
如財通證券快速地完成了回購。4 月 16 日財通證券由董事長章啟誠提議發起回購,5 月底就已完成回購。財通證券在公告中表示,截至 5 月 29 日,公司累計回購公司股份 4074.20 萬股,使用資金總額為 3 億元,已接近回購方案上限。
時代財經注意到,也有券商進行 " 注銷式回購 ",即減少注冊資本以提升每股收益和凈資產收益率,從而增強股東回報。
據公告,廣發證券于 2025 年 2 月 25 日注銷了回購的 1524 萬股 A 股股份,占公司注銷前總股本的 0.2%,公告中顯示,注銷完成后,公司總股本由 76.21 億股變更為 76.06 億股。
事實上,廣發證券這單回購用途此前進行了更改。
該回購是 2022 年 3 月 30 日董事會審議通過的,據回購股份方案,回購的股份原本用于 A 股限制性股票股權激勵計劃。截至 2022 年 5 月 11 日,廣發證券已完成該 A 股股份回購計劃,累計回購 A 股股份 1524 萬股。
不過,在 2025 年 2 月 13 日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上,廣發證券審議通過了《關于變更回購 A 股股份用途并注銷的議案》,同意上述回購 A 股股份用途變更為 " 本次實際回購的股份用于注銷并減少注冊資本。"
中泰證券也將進行注銷式回購。據其 7 月 1 日發布股份回購進展公告,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累計已回購股數 3350.35 萬股,占總股本比例 0.48%,累計已回購金額 2.13 億元。此前,該公司公告稱,回購的股份將用于減少公司注冊資本。
對此,山西證券認為,券商行業估值仍具性價比。隨著資本市場改革的持續深化,券商 " 注銷式 " 回購日益增多。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的指導細則將陸續落地,行業內涵外延式發展路徑進一步明晰。券商將持續圍繞并購重組提升資本質量,通過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重要領域實現業務突破。
銀河證券非銀團隊張琦認為,國家 " 穩增長、穩股市 "、" 提振資本市場 " 的政策目標仍將持續定調券商板塊未來走向,流動性適度寬松環境延續、資本市場環境持續優化、投資者信心重塑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動證券板塊景氣度上行,中長期資金擴容預期進一步增強基本面改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