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氪獲悉,金鋼科技于近日完成了 Pre-A 輪和 Pre-A+ 輪融資,Pre-A 輪投資方為中科創星,Pre-A+ 輪投資方為順融資本、江陰人才。這兩輪融資總額共計數千萬元,將被用于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
金鋼科技成立于 2017 年,專注于機器人用磁編碼器的研發。公司創始人梁正在創業之初瞄準的本是機器人終端領域,但沒過多久他就發覺,市面上鮮有能滿足團隊需求的編碼器,即便有,也只能滿足某一方面的需求,成本還相當之高。梁正因此意識到,機器人用編碼器是一片更為廣闊的藍海,于是他轉而押注了這條賽道。
近 8 年過去了,如今他的金鋼科技在磁編碼器領域,已占據了國內約 80% 的機器人市場份額、國外約 30% 的市場份額。
梁正告訴 36 氪,編碼器之于機器人,好比神經之于人類。和人的神經一樣,藏在機器人關節處的編碼器作用是感知機器人身上的肌肉,也就是電機。
當前,機器人產業的趨勢是走出工廠、進入人類生活。這就要求機器人必須擺脫此前 " 傻大笨粗 " 的形象,不僅體積要更精巧,還要能與人類進行更流暢的交互。要想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提高編碼器的精度,降低編碼器的尺寸。
梁正解釋,編碼器處于機器人的各個關節處,編碼器尺寸越小,機器人的體型當然也就越精巧,這很好理解。
除此之外,機器人進入家庭后,它的動作是否符合人類的指令;和人接觸的過程中,是否接觸了人的皮膚;如果接觸了人,該做出什么反應等等,都取決于機器人的感知能力。
目前,市面上許多人形機器人,走起路來還在跺大腳,發出和震樓器一樣的噪音,這就是因為它們對自己的本體感知能力較弱。人如果跺大腳走路,腳、腿以及大腦都能檢測到震動,進而他會去調整自身的行動方式。但許多傻大笨粗的機器人感知不到這些震動,自然也就無從調整。
那么如何讓機器人的行為方式更像人類?這就得考驗機器人體內,那個負責測量角度的編碼器。它是提升機器人本體感知能力的唯一器件,編碼器的精度越高,機器人的感知能力也就越強。而金鋼科技研發出的磁編碼器,正是目前全世界測量精度最頂尖、又同時做到了小型化的產品。
梁正表示,國內的許多編碼器廠商采用的是傳統算法方案,這種方案的弊端是產品精度越高,尺寸也會越來越臃腫。而金鋼科技采用了圖案式算法,因而在產品精度無限逼近光電的同時,也可以達到最極致的尺寸空間占用。
圖案式算法是一種類光電測量方案,這種方案能在精度和尺寸的博弈間取得最大公約數。梁正用高端機床的案例對 36 氪解釋: 三四十年前,國外對中國實行高端機床禁運策略,但他們核心想禁的,并不是高端機床上的電機、絲杠,而是高端機床上面的高精密測量尺。因為一旦有了這把尺子,我們就能夠去度量產品加工的精密程度。而那把高精密測量尺就是光柵尺。
高端機床追求的就是精度無限高,而光恰好可以突破精度極限。但光的另一個特性是脆弱、敏感,對場地要求高,比如光刻機的生產場地都是高潔凈場地。但在機器人行業,機器人被造出來的目的就是走出工廠、進入生活,它不可能像高端機床那樣永遠呆在工廠。因而金鋼科技在磁上使用了與光電類似的測量原理——圖案式算法,從而滿足了機器人生產商既小又精的需求。
除了機器人生產商,金鋼科技的客戶還覆蓋了汽車、軍工、醫療等多個行業,未來隨著智能化產品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入生活中,各行業對既小又精的編碼器的需求也會逐漸旺盛,金鋼科技預測,到 2030 年,磁編碼器將擁有超過 1331 億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