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創新港學院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正式揭牌,這一由西安交通大學牽頭、聯合全省高校與龍頭企業構建的 "1+U+E" 組織模式(1 是西安交大,U 是多所省內參建高校,E 是動態引入企業、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不僅是落實國家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具體行動,也是西咸新區與西安交通大學校地企協同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的生動實踐,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示范區建設再提速。
響應國家戰略的總窗口擔當2021 年,陜西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總窗口設在西咸新區和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
西部科技創新港坐落于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核心區域,總建筑面積約 500 萬平方米,定位為 " 國家使命擔當、全球科教高地、服務陜西引擎、創新驅動平臺、智慧學鎮示范 "。創新港從規劃之初就確立了 " 校地企聯建、企業主體、產教融合、協同發展 " 的創新發展路徑,構建了以 " 開放、融合、適用 " 為導向的全過程全要素創新生態,實現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
目前,西安交通大學 31 個研究院、222 個研究所(中心)、8 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和 400 多個科研機構智庫已全部入駐創新港,3 萬名學生和 1000 多名專家教授在此開展科研教學工作,吸引 241 家龍頭領軍企業簽署共建聯合研究院(中心)協議,建立 92 個校企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
創新港的快速壯大為創新港學院的設立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全省 63 所普通高校、8 所 " 雙一流 " 高校的科教資源支撐下,創新港學院以 " 三鏈融合 "(學科鏈 - 創新鏈 - 產業鏈)破題——將西安交大的學科優勢、參建高校的專業特色與龍頭企業的產業需求,通過 "1+U+E" 架構進行系統性重塑。這種組織創新打破了傳統高校封閉辦學的壁壘,使市場需求成為科研創新的 " 導航系統 "。
" 一港模式 " 夯實發展基礎創新港學院的落地,依托于西咸新區與西安交大多年共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形成的 " 地利 " 優勢。
西咸新區作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狠抓創新、人才、金融、產業四個資源聚集,全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示范區建設。截至 2024 年底,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合同交易額分別達到 4100 家、6878 家、377.9 億元,分別是秦創原啟動建設初期的 17 倍、11 倍、4 倍,分別占全省的 21.6%、22.9%,7.8%,成果轉化企業累計 1559 個,特別是高企和科小的新增總量、年均增速以及全省占比三項數據均位于全省前列。
在這過程中," 一港 " 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一港 " 指的是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在 " 一港 " 模式推動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走深走實:成功引入了總投資 15 億元的全國首個以微電子行業為主導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華天微電子新質科創中心項目。推動西咸能源集團 " 雙碳 " 研究院簽約,這是西咸新區第一個區屬國企在創新港落戶科技創新平臺。
全要素創新生態的構建凸顯創新港的獨特優勢:31 個研究院、222 個研究所組成的科研網絡形成協同之勢;創新港中學等配套設施的完善,使創新要素得以持續聚集。值得關注的是校友經濟的培育——通過 5 場校友會活動推動 11 家校友企業落地,295 家校友企業線索清單正轉化為產業導入的新動能。
校地企協同的創新實踐創新港學院的深層價值,在于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破解校地企協同的結構性矛盾,其搭建的 " 協調委員會 - 理事會 - 院長負責制 " 三級組織架構,實現了從決策到實施的全鏈條貫通。課程共享、學分互認等機制的建立,使參建高校學生能享受多校優質資源;聯合團隊建設則推動不同高校科研力量圍繞產業鏈關鍵技術開展協同攻關。
在南瑞集團 - 西安交大新型電力系統聯合研發中心,企業科研人員與大學教授在儀器設備前專注于技術攻關。該中心由西安交通大學聯合南瑞集團成立。據聯合研發中心科技綜合主管成敏介紹,中心組建了 18 支 " 科學家 + 工程師 + 研究生 " 聯合攻關團隊,通過 " 雙負責人制 "" 揭榜掛帥 " 等方式,將市場需求與技術供給緊密結合,開展基礎理論、前瞻技術研究以及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研發。第一批項目從立項到驗收僅用了不到兩年時間,極大地激發了科技創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 三鏈融合 " 的落地模式呈現鮮明特色。圍繞微電子產業鏈,學院整合西安交大、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學科力量,聯合華天科技等企業共建研發平臺,形成 " 一條產業鏈 + 若干創新主體 + 一支專家團隊 " 的協同架構。這種模式已在新能源、高端裝備等領域復制推廣,使科教資源的集成效能得到充分釋放。人才培養方面," 三導師制 "(高校導師、企業導師、創新港學院導師)讓研究生直接參與企業核心技術研發,如思摩威公司聯合培養的學生實現 " 學習即工作、畢業即就業 " 的無縫銜接。
跨區域協同創新的布局展現戰略視野。" 創新港研發 + 地市轉化 " 的范式既發揮陜西科教優勢,又對接東部產業需求,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了創新路徑。這里不僅搭建了校地企協同的物理平臺,更在于構建了一套激發創新活力的制度體系。隨著 "1+U+E" 模式的深入運行,也將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提供經驗做法。
來源 / 西咸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