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一頭豬能賺 3000 元的瘋狂,到養一頭豬單月虧超 500 元的刺骨,兩輪豬周期濃縮了養豬業的冰火兩重天。
養豬一代秦英林、劉永好、陶一山曾站在浪潮之巔," 二代 "" 三代 " 們則在退潮后直面沙灘上的礁石。在行業周期的洗禮中,上市公司的三代掌舵人留下了各自的印記。
可虧損的壓力不分代際,有人愁白了頭發,有人徹夜難眠,有人沒有休息日,開啟連軸轉工作模式。
老一代的定力成為錨點,"80 后 " 劉暢在低谷中喊出 " 二次創業 ","90 后 " 及更年輕的力量則積極運用數字化、跨界思維撕開新口子
寒冬過后,年輕一代的養豬人對農業的本質以及管理哲學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看法,也為行業帶來更多觀察和思考。
壓力:因連續虧損白了頭
6 月 28 日,新希望董事長劉暢在北京參加了一場活動,她作為發言嘉賓上臺進行分享。
劉暢的父親劉永好、母親李巍坐在臺下,一家人在一起,如四年前她的一次發言情形一樣。
四年前,劉暢意氣風發,講述新希望發展的四十年裂變——從飼料行業 " 大王 " 到農牧生態鏈 " 鏈主 " 的過程。
2021 年,養豬產業鏈正處于史無前例的 " 超級豬周期 " 末端。而在 2019 年 4 月到 2020 年 10 月的 " 超級豬周期 " 頂峰階段,養育一頭豬能掙 3000 元,行業的賺錢能力創歷史新高,很多人生出了養豬暴富的 " 夢想 ",有人計劃造樓房養豬,有人手握鈔票," 一言不合 " 就開出年薪 60 萬元招 " 養豬倌 "。
如今,劉暢有了很多感嘆:" 最近幾年,短短幾個月就長了很多白頭發。"" 到現在為止睡眠不好,某一段時間強大壓力落下了病,經常半夜忽然驚醒。" 她羨慕且佩服劉永好的心態,無論經歷怎樣的事,都不會睡不好、吃不好。實際上,劉永好這種篤定的心態源于其經歷過更艱難的歲月。
劉暢提及的強大壓力是新希望自 2021 年開始出現的虧損—— 2021 年虧了 96 億元,2022 年虧了 15 億元,2023 年出售了部分產業的控股權,一直到 2024 年才走出最低谷。
劉暢是 "80 后 ",沒有經歷過父輩特別苦的日子,當新希望客觀的數字虧損擺在面前,這便成了她的心病。
客觀的數字虧損誕生于 " 超級豬周期 " 后的 " 最漫長的冬天 "。2021 年 6 月,豬周期正式拉開下行序幕,雖然在 2022 年有短暫的半年反彈期,但整體仍處于下行趨勢,期間已累計虧損約 21 個月(截至 2023 年 11 月 27 日),遠超 2013 年 3 月至 2015 年 5 月這輪周期的 15 個月虧損,為有統計以來虧損時間最長的豬周期。在這段時間,最大月虧高達 559 元 / 頭,也是有統計以來月度虧損的最大值。
劉暢也很慌,她經歷過幾次行業周期,但都沒有這一次的波動劇烈。于是,她去拜訪了非常多的企業家,每天晚上都在想:" 養豬行業會不會變成鋼鐵行業、水泥行業?最后會剩下誰?" 很多小型企業讓劉暢體會到一個鐵律——不要虧,不能虧。
劉暢是少有以掌舵者身份經歷過暴漲到暴跌 " 超級豬周期 " 的養豬二代人。她說要 " 舍我其誰 " 地進行二次創業,以經營為核心的精神,去破大公司病,比如將無效的 PPT(演示文稿軟件)砍掉 70%。
扛擔子:新問題倒逼新方法
一位頭部養豬企業的高管向記者表示,現在企業最重要的就是接班人,就算企業一代創業再怎么厲害,后繼無人也是不行的。
縱然行業周期下行給掌舵者帶來極強的逼仄感,二代接班團隊的搭建也刻不容緩。
養豬龍頭牧原股份在 " 超級豬周期 " 末端時刻踩了一腳剎車,告別規模擴張階段。在注重養豬效益的階段,牧原股份的 " 二代高管 " 團隊開始涌現,核心成員包括首席財務官高曈(1994 年)、屠宰肉食負責人秦牧原(1995 年)、首席人力資源官王春艷(1992 年)等。牧原股份高級管理層年齡橫跨 33 歲至 60 歲。其中,40 歲以下的占比超過 40%。2019 年,牧原股份計劃從養豬朝陌生的屠宰產業發展,秦牧原主動接過了擔子。
圖片來源:牧原集團官微截圖
據牧原股份有關人士的回憶,當年牧原股份的屠宰業務沒有自己的團隊,秦牧原和他的團隊都是從零開始。2020 年末,牧原股份投產屠宰產能 200 萬頭 / 年,2020 年屠宰、肉食業務的生產量是 2.3 萬噸。屠宰業務的虧損一直持續到去年,秦牧原也面臨著較大壓力。據上述人士回憶,有幾個月的時間,秦牧原與核心團隊都沒有過過周末,想盡辦法降成本,跑通渠道客戶。對于屠宰肉食而言,只要客戶跑通,就能提高產能利用率來降低成本。對于大客戶,秦牧原也親自上場。去年,牧原股份屠宰、肉食業務的生產量是 139 萬噸,是 2020 年的 60 倍。去年 12 月份,牧原股份屠宰業務已經實現盈利,今年一季度的經營狀況同比得到大幅改善。實際上,牧原股份的年輕化團隊有很多分工,對一些新事物都會展開專題討論。記者注意到,牧原股份屠宰業務改善的一個關鍵是數字化改造——牧原股份 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在去年下半年完成全流程再造,并在一年一度的養豬節被重獎。
大企業之外,還有更多的小企業,接班的 "80 后 ""90 后 " 們,也在運用新思維、新技術、新模式,劉暢說:" 他們也是我的希望。" 她分享自己曾拜訪過一位湖北的年輕養殖戶,這位年輕人繼承家業后,通過在網上學習新技術、線下搗騰新設備,把自己的試驗場打理得很好,同時也將成功經驗推給其他養戶,最后自己變成了散戶群里的自養和經銷相結合的商家。在新希望的智能化改革方面,很多智能化項目都是劉暢親自作為嘗試者或試錯者。盡管有些項目早一點得到應用,有一些項目晚一點,但無論如何,她相信是科學和有序的發展。
近日,唐人神一位高管向記者表示,陶業成為總裁之后,公司管理團隊也增加了很多年輕人和新人," 公司成本持續下降,生產成績指標越來越好 "。他提到,降本增效的背后離不開公司投入的智能化和數字化設備。
2023 年,陶業在唐人 e 學堂上線啟動儀式上提到,唐人神經過三十五年的創業發展,不缺經驗和知識,但要進行知識萃取并建立數字化專業化的知識管理體系。
未來:養豬企業也有跨界文創 IP 等新玩法
不知不覺之間,溫氏股份這家養豬龍頭出現了第三代核心成員。
6 月 4 日,溫氏股份發布公告稱,完成實際控制人的調整,此次調整標志著溫氏家族控制權的代際傳承進入新階段,多位年輕一代核心成員正式進入實際控制人行列。
新增的實際控制人中,溫蛟龍作為溫氏創始人溫北英長子溫均生之子,代表著溫氏家族第三代核心成員的正式入場。溫蛟龍,今年 37 歲,2010 年進入溫氏前身工作,歷任子公司副經理、營銷總監、副總經理等職務。溫氏股份有關人士表示,溫蛟龍是最能代表溫氏年輕化的核心成員。他曾提到傳承的意義——根源上感知前輩們的初心和思想精神,溫氏不是一個家族企業,是員工、客戶、農戶、股東等利益相關者共同的平臺。從去年 5 月開始,溫氏股份對食品品牌格外重視。先是溫氏佳潤發布新的品牌定位—— " 中國黃雞鮮品領導者 ",后是與《舌尖上的中國》合作。溫蛟龍表示,《舌尖上的中國》所倡導的價值觀與溫氏食品 " 民食為天,食唯安鮮 " 的品牌使命高度契合。
圖片來源:溫氏股份官微截圖
這也能看出,新生代的養豬人并不將自己的視野局限于養豬本身,而是在思考其他業務的可能。
這當中的代表之一是京基智農的董事長陳家榮,1988 年出生的他曾任平安證券投行部業務經理等職,他還是港股美圖公司的董事。就在 5 月底,京基智農宣布進軍文創 IP(知識產權)運營領域。
陳家榮表示,公司深耕現代農業六年,頭均利潤水平已進入行業第一梯隊。公司旗下應允之地將積極探索布局精神消費領域。他提到,今年隨著哪吒等現象級 IP 的出現,中國文創 IP 賽道的天花板被打開了,大眾的消費習慣也有所改變。在哪吒、泡泡瑪特等 IP 的市場教育之下,今年市場到了成熟的時機。
這輪豬周期最難時刻已過,很多養豬二代對產業本身或者跨界有了更多思考。
劉暢對農業有了更多篤定,她說:" 我不必羨慕那些互聯網企業能夠十年間創下萬億元的帝國。我不再去羨慕別人有多么美麗的翅膀,我驕傲于生生不息、永遠存在的農牧行業,這個不斷探索蛋白質、營養、生物科技前沿的行業。"
當然也有反思,比如以前更多是靠西方模式、管理知識去規劃。但經歷這輪豬周期的淬煉之后,劉暢認為,更需要植根于中國文化的管理哲學去幫助企業家,摸索一條真正適用于中國企業的管理之道。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