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 車規級 " 變成了小米 YU7 的一個火爆 " 熱梗 ",輿論強度堪比 SU7 Ultra 的 " 風味挖孔機蓋 "。
比如為什么一個磁吸紙巾盒要強調 " 車規級 " 然后賣 169 元(還賣斷貨了),又比如二十幾萬的車不用車規級芯片,卻要用一顆手機搭載的上代 " 消費級 " 芯片,好好的 " 車規級 " 被玩成一個梗,甚至不少網友因為這個原因吐槽起小米 YU7" 偷工減料 "。
種種爭議一時間又讓小米汽車陷入輿論風暴,官方第一時間針對磁吸紙巾盒為何 " 車規級 ",圍繞選材、設計、驗證等環節做了詳細解釋。至于爭議更激烈的消費級芯片上車,大概要等小米汽車答網友問的下一期了。
不過,169 元的磁吸紙巾盒強調 " 車規級 ",手機芯片上車卻又不強調單個元器件的 " 車規級 " 了?我覺得這件事還是可以拿出來討論一下的。
小米 YU7 車內配備了 9 個磁吸點位,官方也針對這 9 個磁吸點位開發了一套可以靈活使用的磁吸配件。當然,也包括這個磁吸在車機屏幕后邊的 169 元的紙巾盒。
沒錯,爭議就在這個磁吸紙巾盒上。
大家覺得 169 元賣得太貴,雷軍在最近的直播上特地介紹了磁吸紙巾盒的 " 含金量 ":
"之所以賣 169 元,是因為要符合車規級標準,弄得‘成本巨高無比’,工藝也相當復雜,能扛住 90 多度(攝氏度)的高溫。"
吵歸吵,一個紙巾盒能登上微博熱搜,官方銷售渠道斷貨,這樣的熱度已經遠遠超過一個紙巾盒能承受的熱度了,外界的質疑絲毫不影響它賣出去。
小米汽車答網友問 169 期也針對這個磁吸紙巾盒做了更詳細的解讀。主要就是,磁吸紙巾盒的位置設計在車機大屏正后方,考慮到這個位置長期暴曬之后,表面溫度可以達到 90 ℃以上。
為了讓紙巾盒適應這樣的高溫還能不掉色、不起火、不變形、不揮發、不影響成員健康,用了成本更高的材料。
至于 " 車規級 " 本身,其實小米和雷軍并沒有圍繞強制國標說明,有可能是按照汽車內飾件的要求來做,所以稱之為 " 車規級 "。如果是這么想的話,169 元倒還真不算很貴,畢竟除了小鵬和理想、問界、蔚來的配件商城買的紙巾盒可比小米的貴不少。
博主韓路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磁吸紙巾盒是剛需配件,169 元并非很貴,因為前擋風玻璃下的儀表臺對耐高溫要求極高。還有一個邏輯是:剛需的物品天天用,就劃算,如果買回來 " 吃灰 ",再便宜也是一種浪費。
爭議點大概是在于,網友認為小米汽車這波把 " 車規級 " 當做營銷詞,將磁吸紙巾盒賣到 169 元,拉高了大家對一個汽車配件的期待值,頗有 " 夸大宣傳 " 和 " 割韭菜 " 的嫌疑。
以此,互聯網也延伸出 " 車規級紙巾 "" 車規級礦泉水 " 之類的說法,就像在調侃小米過度利用 " 車規級 " 來做宣傳。
換句話說,只要質量好,做工和設計討好眼球,這個磁吸紙巾盒還是值當的。或者換一種方式,說紙巾盒嚴格按照汽車內飾件標準打造,和汽車內飾件接受同樣標準的測試,或許會更容易讓市場接受。
但雷軍也說了,接下來會敦促同事重新設計,降低成本。付諸行動是好事,然而 " 車規級紙巾盒 " 就像 " 風味挖孔機蓋 " 一樣,難免要變成小米汽車的一個 " 梗 " 了。
另一個更大的爭議點,就是 " 消費級 " 座艙芯片。
小米 YU7 并沒有像主流的新能源汽車一樣,搭載高通驍龍 8295P 座艙芯片,而是配備了上代安卓手機所搭載的旗艦平臺高通驍龍 8 Gen 3,是第一家把這顆芯片挪到汽車上用的品牌。
嚴格來說,高通驍龍 8 Gen 3 是面向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的計算平臺,驗證標準不同,并不算針對汽車開發的 " 車規級 " 芯片。
根據小米汽車的宣傳海報,這個 AEC-Q104 對應的是多晶片模組測試,通過 AEC-Q104 車規級測試的,是搭載高通驍龍 8 Gen 3 的整個核心模塊,并不是高通驍龍 8 Gen 3 本身,官網介紹也避開了關于這顆芯片是否 " 車規級 " 的注明。
高通汽車、工業及嵌入式物聯網事業群總經理 Nakul Duggal 在接受采訪時也沒正面回答高通驍龍 8 Gen 3 到底適不適合用于汽車座艙,他只是說保證為汽車行業提供的產品均符合車規級標準,但車企使用什么芯片,是車企的自由。
以及,在駕艙一體時代來臨前,座艙芯片跟汽車核心的控制芯片、ADAS 芯片都是相互獨立的,出現車機死機但控制不了車輛的可能性幾乎為 0。
另一方面,汽車座艙用手機芯片,小米并不是第一家,比如比亞迪很早之前就在驅逐艦 05 等車型上大規模采用高通驍龍 665 芯片,雖然有用戶反饋因為高溫出現卡頓等問題,但基本沒有試過用不了。
從芯片角度來看,高通驍龍 8 Gen 3 具備更好的處理性能和 NPU 算力,專門為生成式 AI 設計,和配備單顆 V73(AI 算力為 30TOPS)的高通驍龍 8295 相比,的確更有一些優勢,架構上也更加先進。
換個角度看,車規級芯片經過專門的設計和驗證測試,在標準上的確不同于消費級芯片,并不會因為核心板符合車規級測試,里面的芯片就符合車規級標準,這種 " 等效車規級 " 的宣傳,外界的爭議和擔憂也很合理。
比起利用手機芯片大規模出貨的成本優勢,小米汽車可能也在下一盤大棋。根據 @數碼閑聊站的爆料,小米的玄戒 O2 芯片將會上車,手機、平板、手表、汽車共用,現在在車上用高通驍龍 8 Gen 3,大概也是為了驗證手機芯片在汽車平臺上的可行性。
AEC-Q 本身也只是一種行業標準,并非法律要求的強制性標準,做得好不好全看車企自覺和嚴謹。
只是對于小米這個橫跨汽車和數碼產品的品牌來說,能遇到這樣的爭議十分正常。在我看來,小米數碼產品的用戶很少關注汽車領域的芯片,而小米汽車的用戶也不一定對手機芯片參數有足夠的了解,站在營銷的角度,一個 " 車規級 " 也容易讓關注群體產生誤會。
當然了,這其中可能也少不了一些水軍在推波助瀾。
討論的重點其實不在于高通驍龍 8 Gen 3 到底適不適合汽車的使用工況,紙巾盒是否真的用了 " 車規級 " 的標準去打造,而是紙巾盒強調 " 車規級 ",座艙芯片本身卻不是 " 車規級 ",在營銷上給外界造成不平衡,甚至說有點 " 雙標 " 也不為過。
我們相信小米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每個部件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但小米品牌背后的粉絲和關注者一定是來自多個領域和圈子的,紙巾盒為何要 " 車規級 ",芯片又為何不用 " 車規級 ",這種解釋成本免不了會很高。
創造話題點對小米而言是優勢,一些言論很容易被各大網友轉發和討論。不過在我看來,話題點也是一把雙刃劍,尤其是小米這樣的品牌,的確可以讓大眾認識到很多技術原理和相關標準,但堅持技術營銷導向,就意味著要在解釋和營銷上更加謹慎和精確。
說白了,紙巾盒跟座艙芯片完全不是一個次元的產物,用 " 車規級 " 根本聯系不到一起,最終因為 " 車規級 " 營銷產生了一些誤會。這也怪不得消費者和網友,畢竟小米的一舉一動,都被時刻關注著。
面對這種高強度的關注,雷軍曾在直播間里表示,小米會謹言慎行,對每一句話要說的準確,把事做好,因為任何瑕疵都可能被放大。
片面地介紹產品,就容易留下許多不透明的誤區,引發廣泛爭議,流量是有了,卻也有可能造成外界對品牌的信任危機。
更早前的,因高速智駕事故引發的輿論,雖讓行業重新認識了智能輔助駕駛,卻也在用戶和小米智駕之間撕開了一條裂痕。
多人關注是好事,也有很多內容博主愿意站出來解釋和科普,但 " 車規級 " 鬧劇,小米做進一步的解釋和行動,才會有平息和緩和的可能。話說,就小米這樣的影響力,也不用太刻意制造話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