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張俐
作者 | 桑田
來自汽湃(GREATAUTO ) 的報道
這是一次在壓力之下主動求變的選擇。搬遷,不只是成本壓縮的技術動作,更是心態更新、戰略再定位的現實回應。
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是由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與豐田汽車公司于 2003 年 9 月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也是一汽豐田的銷售總部。其股東包括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持股 38.00%)、豐田汽車公司(持股 32.00%)和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持股 30.00%)。此前公司位于北京海淀區馬甸冠城園冠海大廈七層,后搬遷至北京環球金融中心(WFC)。
過去 22 年,這家合資公司依靠卡羅拉、RAV4 榮放、皇冠、普拉多等主力車型,在中國市場書寫了累計銷量突破 1200 萬輛的佳績。但隨著中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的突飛猛進,以及新生代消費群體對品牌、技術、服務的多維度重構," 老路 " 已難再走通。
搬到天津之后,銷售中樞與工廠實現了 "10 分鐘通勤 " 式的零距離協同,供需信息不再延遲,研發、產品、銷售、服務等環節的集約整合也更加順暢。這不僅有利于降本增效,更關鍵的是為未來的產品快速迭代和市場敏捷反應搭建了更高效的組織結構。
據一汽豐田內部測算,天津新址的運營成本約為北京 WFC 寫字樓的 1/3,年綜合支出可壓縮 5000 萬元以上。這筆節約下來的資源,完全可以用于支持新能源車型的本地化研發。未來。一汽豐田還可以針對市場一線的供需管理、資源配給等各方面決策將更加高效靈活,更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策略。
產品方面,從卡羅拉、亞洲龍到皇冠系列,從普銳斯的先行試水到 bZ 純電平臺的成型布局,一汽豐田持續豐富其在燃油、混動、純電三大技術路徑上的產品矩陣。2024 年發布的 IT'S TiME 2.0 智能電混雙擎技術——包括滿足日常綜合使用場景的 THS Ⅱ技術,豐田首創的專為高性能車型打造的 Multi-stage HEV 多級混動技術,及兼顧越野、加速和環保性能的 2.4T 1MT HEV 超級混動技術,都為中國用戶提供了全域出行的最優解。此外,Toyota Pilot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與 Toyota Space 智慧空間,也都正在為品牌注入新的科技標簽。
服務體系上,一汽豐田銷售公司始終堅持 " 專業對車,誠意待人 " 的理念,帶領全國經銷商堅守六大服務承諾,連續七年獲得中國汽車用戶滿意度測評售后服務滿意度冠軍,十次榮獲豐田全球服務表彰金獎。對于一家年銷近 80 萬輛的合資車企來說,這種穩定的服務體系和渠道資產,是穿越周期的重要 " 壓艙石 "。
換言之,盡管銷量連續三年未破百萬,市場競爭加劇壓力漸顯,但一汽豐田依然是一家底子厚、方法多、體系穩的企業。它沒有因為市場震蕩而急于 " 出招 ",而是在慢下來的過程中積蓄 " 內力 "。
但正如業內所言,中國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場由供給主導向需求驅動的深層變革。在這個過程中,那些擁有技術平臺、供應鏈優勢、渠道網絡以及文化自洽力的企業,仍然擁有穿越周期的 " 慢變量 "。
此次總部搬遷背后,不只是 " 省錢 " 或者 " 合并辦公 " 這么簡單。從成本壓縮到文化重塑,變的不只是樓。搬遷背后,更有一次組織文化的 " 雄鷹換羽 " ——據報道,一汽豐田銷售公司 600 余名員工中有超過 400 人選擇隨遷,且十年以上工齡者占比近七成。在人力成本、家庭抉擇、城市吸引力的多重考量中,選擇隨行,皆是信仰的投票。
可以說,這是一家主流合資品牌在新時代下,對 " 本土化 " 給出的新注腳。從組織架構到研發邏輯、從市場反應速度到人才培養體系,它更像是一場圍繞 " 如何在中國重新定義豐田 " 的長線應答。
結語
從北京到天津,對于一汽豐田來說,這是一次主動靠近未來的選擇。面對新能源、智能化浪潮的持續推進,這家合資車企沒有躲避,而是選擇從組織系統、研發體系、市場響應、產品布局等多維度進行再造。
這是一艘大型合資航船的再次啟航,它曾踏浪而來,曾榮耀加身,也曾承受沉重的轉向壓力。如今,它正在緊抓時代的風向,再次調舵起航。
是否能再度高歌猛進?時間會給出答案。
但至少此刻,它沒有停滯不前。
本文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法律顧問
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 姜磊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