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藍麗琦
2025 上半年畫上句號,各家券商投行也迎來上半年業績盤點時刻。
時代周報記者根據 Wind 數據統計,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以主承銷商承銷金額計,44 家券商(合并母子公司,不計港美股)合計承銷金額為 7204 億元。其中,國泰海通的股權承銷金額達到 1233.77 億元,超過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位列行業第一。
回顧上半年的投行業務,IPO 項目依舊是 " 鳳毛麟角 ",與去年相當,但相比 2023 年仍相去甚遠。Wind 數據顯示,上半年成功發行的 IPO 項目共有 56 單,承銷總額 380.02 億元。去年同期 IPO 項目共有 52 單,承銷總額 302.72 億元;2023 年同期則達到 201 單,承銷總額超過 2000 億元。
不過,備受關注的 IPO 項目或許能迎來下半場。6 月 30 日,滬深北交易所有 41 家 IPO 項目獲受理,創下今年以來單日受理峰值。Wind 數據顯示,截至 6 月 30 日,A 股 IPO 在審企業(剔除已發行、同意發行)達到 339 家。
對于下半年的市場趨勢,中信建投證券投行委相關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 " 的要求,充分體現了對于穩市場、穩預期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上述人士認為,資本市場將全力鞏固市場回穩向好勢頭,將更加突出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這個重要著力點,并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
國泰海通全面超過 " 三中一華 ",中銀證券躋身前六
從上半年的股權承銷金額排名來看,在國泰海通完成吸收合并后,頭部券商的投行格局正在重塑。
今年上半年,國泰海通以 1233.77 億元的總承銷金額位列第一,全面超過傳統 " 三中一華 ",券商航母效應已然顯現。其次是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分別包攬 1217.08 億元、1107.09 億元的承銷金額。三家券商的股權承銷金額均過千億,在當下的市場中屬于第一梯隊,市場份額合計超過 49%,占比近半,頭部效應凸顯。
去年同期,承銷金額前三名分別是中信證券、華泰聯合證券、中金公司,承銷金額分別為 278.23 億元、188.76 億元、156.21 億元。
多名業內人士曾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自國泰海通官宣合并開始,合并后的投行業務超過中信是可預見的結果,頭部集中度提高也是券業并購的最終目的。在最新一期有披露手續費凈收入的財報中,2024 年前三季度," 國君 + 海通 " 合計的投行業務收入已超過中信證券。
第二梯隊則是中金公司、華泰聯合證券、中銀證券,三家券商分別包攬 743.92 億元、582.84 億元、518.33 億元的承銷金額。
或許是去年的項目集中在今年上半年發行,中銀證券作為中等規模的銀行系券商,猶如 " 黑馬 " 般躋身前六,超過廣發證券、招商證券及中國銀河,達到 518.33 億元。另一家以投行見長的中型券商民生證券卻掉隊至十名開外,承銷金額僅有 28.22 億元。以此看來,中型券商投行的格局也迎來洗牌。
從項目占比上看,上半年市場依舊延續了 " 增發為王 " 的趨勢。排名前十的券商增發(投行為主承銷商)承銷金額均超過 80%,其中有 7 家超過 90%,增發項目占絕對主導地位。
上半年國泰海通增發項目共 8 家,其中就包含了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的增發項目,承銷金額高達 1110 億元。此外,中國郵政旗下的中郵證券,上半年首發項目為 0,憑借一單郵儲銀行的增發項目位列行業第十,該項目的承銷金額為 185.71 億元。
"1+6" 新政落地,科創板新增未盈利企業過會
上半年一共有 24 家券商投行的 IPO 項目發行,合計 56 單,承銷金額總計 380.02 億元。相比 2024 年同期發行的 52 單項目、302.72 億元的承銷金額,有一定程度的增長。
中信建投以 84.31 億元的承銷金額斷層第一,一共完成 4 單 IPO 項目,分別是宏海科技、天有為、中策橡膠、華之杰,平均每單承銷金額在 20 億元以上,遠超其他同行。
中信證券、華泰聯合證券、東興證券、申萬宏源承銷保薦,4 家券商投行的 IPO 承銷金額則在 20 億元~40 億元之間。
上述中信建投證券投行委相關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上半年完成的 IPO 企業中,戰略新興產業企業占比近 90%,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材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各類要素在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引領下加快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為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 6 月 18 日的 2025 陸家嘴論壇上,證監會主席吳清提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 "1+6" 政策,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同時也將在創業板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
這是雙板首次同步支持未盈利企業上市,對市場而言意義重大,IPO" 開閘 " 的呼聲更是一浪接一浪。一名中介機構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內以芯片為主的高科技企業較多,新政正好對應融資需求,下半年有望承接更多項目。
6 月 27 日,深交所創業板迎來開板后的首家未盈利企業 IPO 項目——深圳大普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 大普微 ")。盡管大普微擬選擇的上市標準并非創業板第三套標準,而是特殊表決權的第二套標準,但公司過去三年歸母凈利潤均為負值,也被視為創業板接納未盈利企業的第一步。
7 月 1 日,擬登陸上交所科創板的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 禾元生物 ")成功過會,其上市標準正是科創板第五套標準。而上一家選擇科創板第五套標準成功上市的企業,則是 2023 年 6 月上市的智翔金泰 -U。如若順利,禾元生物或能成功 " 破冰 ",成為自智翔金泰 -U 后的首家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的未盈利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