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6 日晚 10 點,小米汽車首款 SUV 車型 YU7 正式開啟下定。短短 3 分鐘大定突破 20 萬輛,1 小時飆升至 28.9 萬輛,18 小時鎖單量定格在驚人的 24 萬輛——這一數字相當于小米 SU7 上市 13 個月的總銷量,或是特斯拉 Model Y 去年在華銷量的一半 。然而,狂歡背后,長達 57-60 周(約 14 個月)的標準版交付周期,卻成了競品虎視眈眈的突破口。一場圍繞訂單的 " 截胡戰役 " 悄然打響。
小米 YU7 的交付周期已突破行業警戒線。根據小米汽車 APP 最新提示,標準版需等待 53-56 周,頂配 Max 版最快也需 33-36 周。這意味著首批鎖單用戶需等到 2026 年才能提車,而新下訂用戶周期更長。這一時間差引發用戶焦慮:北京車主面臨車牌指標有效期不足的窘境,若延期提車不僅指標作廢,明年還需多繳購置稅;退訂則損失 5000 元定金 。此類 " 兩難困境 " 為友商創造了精準狙擊的機會。
多家車企迅速推出針對性政策。蔚來上海門店明確表示,購買蔚來車型可全額報銷 YU7 的 5000 元定金;選購子品牌樂道需店長審批,但也覆蓋 5000 元;螢火蟲車型則補貼 2000 元 。阿維塔更進一步,除定金報銷外,還承諾贈送車輛保養服務及 32A 充電樁 。極氪與智己的策略則呈現地域化差異:湖北極氪直接報銷定金,四川則轉為積分獎勵;長沙智己支持定金抵扣,西安門店則將款項轉為全國通用電卡 。
這場 " 截胡 " 行動早有預兆。阿維塔曾在 4 月啟動 " 憑友商不可退訂單憑證最高補貼 5000 元 " 活動,彼時 YU7 尚未發布技術細節 。而鴻蒙智行旗下智界品牌亦加入戰局,對 S7、R7 車型提供定金補償,問界 M8 甚至出現隱性補貼案例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品牌銷售已深入社交平臺 " 挖角 " ——在小米鎖單用戶的評論區指導退訂流程,甚至偽裝成潛在客戶在小米門店周邊 " 蹲守 " 。
面對攻勢,特斯拉卻以科技實力差異化破局。在 YU7 引爆市場的兩天后,特斯拉官方發布視頻:一臺 Model Y 從得州工廠出發,通過完全自動駕駛(FSD)行駛 30 分鐘抵達客戶家門口,全程無駕駛員干預 。這一炫技式的 " 無人交付 " 直擊 YU7 與 Model Y 重疊用戶的科技訴求,以品牌壁壘化解價格戰風險。
交付周期的拉長催生了灰色產業鏈。閑魚等平臺涌現大量 YU7 訂單轉讓,溢價與交付時間緊密掛鉤:Max 版因周期較短成為黃牛首選,收購價約 4000 元,轉售價高達 1.7 萬 -2 萬元;標準版因交付不確定性遭冷遇 。黃牛炒作進一步擠壓真實車主提車空間,形成惡性循環。
產能瓶頸則是小米的 " 阿喀琉斯之踵 "。小米一期工廠年產能僅 15 萬輛,且需兼顧 SU7 生產;二期工廠預計 7 月投產,年產能同為 15 萬輛 。即便產能利用率沖至 200%,年產量僅 30 萬臺左右——24 萬鎖單量已透支二期工廠至 2027 年初的產能 。供應鏈人士測算,若一期工廠協同生產,消化現有訂單仍需 10 個月 。為破局,小米正加速擴產:北京亦莊三期工廠地塊已競得,武漢、上海新基地亦在規劃中,但遠水難解近渴 。
這場訂單爭奪戰揭示了行業殘酷現狀:在新車上市窗口期,產能交付能力與產品力同等重要。小米 YU7 以 " 高配低價 " 和生態體驗重構了對標 Model Y 的敘事邏輯——雷軍在發布會上淡化參數比拼,轉而強調零重力座椅、暈車舒緩模式等場景化體驗 。其成功印證了市場對智能化與情緒價值的雙重渴求。然而,產能短板讓部分勝利果實被競品蠶食。
更深層的影響在于行業競爭范式轉變。2025 年新能源汽車價格戰愈加慘烈,開年超 30 家車企卷入降價潮,從 "0 首付 +5 年 0 息 " 到直降數萬元 。YU7 的爆發加速了行業洗牌:若其交付口碑穩定,可能重塑 25 萬級 SUV 格局;若事故或延期引發輿情,則給友商反撲機會 。正如業內觀察者所言:"友商的第一波反撲必然是價格戰與權益升級,多個車型的降價預案早已備好。"
小米 YU7 的 24 萬張訂單如同一面鏡子,既映照出新勢力沖擊高端的巨大潛能,也暴露出供應鏈管控的致命課題。當蔚來的定金報銷、特斯拉的無人駕駛、阿維塔的充電樁禮包紛紛成為截胡武器,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已從參數配置的明爭,轉向產能、服務與用戶運營的暗戰。對小米而言,二期工廠的產能爬坡是一場 " 馬拉松式大考 ";對其他車企,YU7 的爆單則是刺向舒適區的利刃——若不能以差異化科技或極致效率構筑壁壘,則難免陷入補貼換訂單的消耗戰中。這場由交付周期引發的訂單遷徙,或許正是 2025 年車市淘汰賽的縮影:勝負不在發布會聚光燈下,而在工廠車間與用戶等待的漫長時間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