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5 年 5 月中國汽車出口 55.1 萬輛,同比增長 14.5%,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 21.2 萬輛,同比激增 1.2 倍。值得關注的是,中東地區首次超越歐洲成為第二大出口市場,占總量比重達 28%,反映出全球汽車消費格局的深刻變革。
高性價比優勢,疊加中東各國 " 減油增電 " 政策,形成強勁增長動能。沙特政府規定,2030 年前所有公務用車必須更換為新能源車;阿聯酋則免除電動車進口關稅至 2027 年。中國車企快速響應需求——上汽 MG4 針對高溫環境開發電池液冷系統,可在 55 ℃下保持正常充放電;奇瑞與阿曼企業合資建廠,實現瑞虎 8 PRO 本地化組裝,價格較進口版降低 18%。
歐洲市場則呈現 " 量穩質升 " 特點。盡管受反補貼調查影響,5 月對歐出口同比僅微增 3%,但單車均價從 2024 年的 2.1 萬歐元升至 2.8 萬歐元。比亞迪海豹、蔚來 ET5 等車型通過訂閱模式打入高端市場:柏林用戶每月支付 699 歐元即可享受包含保險、充電的全包服務,比租賃同級 BBA 車型便宜 40%。這種 " 以租代售 " 創新,有效規避了關稅壁壘。
拉美市場成為另一片藍海。在智利,長城炮皮卡連續 8 個月位居細分市場第一,市占率達 37%;比亞迪更以純電動大巴撬開哥倫比亞公交系統,拿下波哥大市 1200 輛訂單。地緣政治因素也在助推增長——由于日系品牌逐步退出委內瑞拉,奇瑞抓住真空期,通過 " 以物易物 " 模式用汽車換取可可豆、鐵礦砂,2025 年在該國銷量暴漲 5 倍。
不過隱憂同樣存在。歐盟 6 月宣布對中國電動車追溯征收 15% 臨時關稅,導致部分車企暫停發貨。業內專家提醒,未來需警惕 " 產業鏈出海 " 風險:墨西哥政府近期叫停比亞迪建廠計劃,理由竟是 " 擔心過度依賴中國供應鏈 "。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認為:" 未來三年,海外本土化生產比例需從目前的 15% 提升至 40% 以上。" 目前長城汽車已在泰國布局光伏 + 儲能全產業鏈;上汽集團則聯合中遠海運開通南美滾裝船直航航線,降低物流成本。這場從 " 產品出口 " 到 " 體系出海 " 的跨越,將決定中國汽車全球化的最終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