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通社觀察 近日網上有消息稱,某頭部車企準備叫停價格戰,7 月起全面取消此前的一口價政策。后經過多方證實,該消息為不實信息。
其實,業內呼吁反內卷、停止價格戰,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但是大家有沒有認真想過,如果價格戰真的突然間停止了,市場會怎樣?
我相信,這個問題很多人答不上來,或者說給出的答案不盡相同。
為什么?因為我們忽略了一個關鍵:價格是果,它不是因。
在主流經濟學框架中,價格是供求關系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非導致供求變化的原因。即使是政策干預形成的價格,其本質也是對市場供求或成本因素的被動響應,仍然屬于 " 果 " 的范疇。
當然了,市場價格形成之后,會通過信號機制影響供求行為,賣得好自然要增產,但這種反饋是 " 果 " 對 " 因 " 的反作用,價格本身并不會成為 " 因 "。
說白了,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持續了兩年多的大規模降價、多輪次促銷,并非是車企獨立驅動經濟行為的根本原因,而是多種基礎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整個市場對于未來供求的預判。
而這一次從 2023 年初打響的價格戰,已經持續了近兩年半的時間,跨度之大史無前例。事出反常必有妖,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這一次的價格戰,已經不是車企想停就能停的了,頭鐵的寶馬在去年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仔細觀察你可以發現,那些嘴上喊著不打價格戰的車企高管們,身體可比嘴巴誠實多了,向自己揮刀的時候一個比一個果決。所謂的被迫降價、無奈促銷,在我看來只是禍水東引的手段罷了。
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兒了?在我看來,這一切都是 " 銷量焦慮 " 惹的禍。首先,國家不能允許汽車行業出現整體銷量下滑的情況。其次,車企也不能接受別人都在漲、自己卻下跌的局面。
眾所周知,汽車產業的總產值早已超過房地產,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一支柱,雖然在增加值和綜合稅收貢獻上還是不及房地產,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也遠沒有達到替代房地產的水平,但是其拉動經濟的 " 壓艙石 " 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在房地產持續下行的背景下。
中汽協統計的數據顯示,2024 年我國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 2747.7 萬輛和 2756.3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5.2% 和 5.8%;2025 年 1-5 月,產銷分別完成 1108 萬輛和 1099.6 萬輛,同比分別大幅攀升了 14.1% 和 12.6%。
7 月 1 日各大車企發布的上半年銷量數據,也基本都是實現了增長,甚至有的品牌還上調了全年銷量目標。
數據非常亮眼,乍看之下一片欣欣向榮。但是先別著急,我們再看一下另外兩項數據。
CPI,也就是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反映居民家庭日常生活消費商品及服務價格水平變動的指標。CPI 溫和上漲表明消費需求旺盛,過快上漲可能引發 " 高通脹 " 風險,下跌則意味著消費需求不足,經濟活力減弱,收入增長放緩,就業風險上升。
PPI,也就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是反映工業行業價格變化總趨勢和變動幅度的統計指標。PPI 上升說明企業原材料采購成本升高,若是持續上升意味著市場需求旺盛。PPI 負增長則說明市場需求不足,企業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
當 CPI 和 PPI 同時為負,且連續為負,說明我們的社會正面臨通縮風險,老百姓不敢花錢了,企業降價求生,經濟增長放緩,市場需求遇冷,進入 " 價格下跌 - 需求收縮 - 經濟活力下降 - 價格進一步下跌 " 這樣一個惡性循環。
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汽車市場還能實現兩位數的增長是不符合常規的。而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這樣的結果,我認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價格戰和補貼的刺激,提前透支消費,寅吃卯糧,才促成了當下的 " 繁榮 "。
試想一下,如果現在價格戰停止,新車價格回到 3 年前的水平,會不會勸退很多購買力?車市還能否繼續保證正增長?當然,我也不敢篤定銷量 100% 會下滑,但是答案還是有跡可循的。
前一陣子,多地宣布暫停受理汽車置換補貼申請業務,一時間引發了業內對于銷量的擔憂。有經銷商就表示,國補暫停之后,賣車更難了。好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很快便給出了回應,表示后續資金會在第三、四季度分批下達,這才安撫了整個市場的焦慮情緒。
再比如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 " 零公里二手車 " 現象,實際上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一直都是業內默認的一種潛規則,其背后也是車企沖銷量的心理在作祟。同時,這也折射出 " 銷量焦慮 " 之外,行業所處的另一個囚徒困境:產能過剩、庫存嚴重。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曾發文稱,2025 年 4 月末全國乘用車行業庫存達 350 萬輛,較 3 月增加了 15 萬輛,較 2024 年 4 月增加了 12 萬輛。再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價格戰,庫存量會不會比這還要高?如果叫停了價格戰,這些庫存車將如何消化?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 年我國汽車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為 72.2%,相比 2023 年下降了 2.4%。按照正常規律,產能過剩會導致優勝劣汰,但如果這個市場競爭并不充分的話,企業不僅不會倒閉,為了活下去還會瘋狂卷價格。
汽車市場的現狀不正是如此,由于存在太多的競爭壁壘(行政保護、地方保護),再加上大量資本的非理性涌入,導致落后產能和低效企業無法正常退出。比如,威馬、高合、合創、天際這些我們已經快忘記的車企,實際上都沒有徹底倒閉。當市場出清機制失效,價格戰便成為唯一的出路。
企業只能卷價格,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們的消費能力也在下降。
當 CPI 和 PPI 同時為負,意味著社會就業收入承壓。雖然官方公布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在下降,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增長,但是從現實的體感溫度來看,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寒氣已經傳導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首先,就業的不確定性直接推高了預防性儲蓄。今年前 5 個月,我國居民住戶存款增加 8.3 萬億元,住戶存款總額突破 160 萬億元。在銀行利率已經破 1 的情況下,老百姓仍然在瘋狂存錢,說明大家都不太敢花錢了,消費的重要性正在無限后移。
其次,居民財富也在不斷縮水,最主要的影響來源就是房價下行。據統計,四大一線城市的房價目前已經回到了 2015 年、2016 年的水平,二、三線城市回撤幅度要更大。即便這兩年各地出臺了多項救市措施,但依然阻擋不了滾滾向下的車輪。而房價的持續下跌,會通過負向財富效應,直接阻礙了居民消費。
今年前 5 個月,全國居民新增貸款不足 6000 億元,占全部信貸的比重只有 5.4%,是 2009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居民貸款減少,除了需求不足之外,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家庭債務過于沉重,已經擠壓到了消費端。央行數據顯示,中國家庭債務占 GDP 比重已突破 60%,居民杠桿率在過去十年翻了一倍。
這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老百姓消費信心不足。4 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為 87.8,已經連續 25 個月低于 90。
車市也在經歷著消費降級。在不久前的一個行業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正高級經濟師徐長明給出了一組數據:2024 年和 2025 年前 5 個月,售價 10 萬以下的乘用車銷量直線拉升,市場份額從 2023 年的 18.1% 增長至當下的 27.2%;售價 30 萬以上的乘用車剛好相反,份額從 2023 年 15.1% 降至 10.8%。
其實,現在車市跟樓市遇到的問題非常相似,整體價格的下降反映出的是市場消極的情緒,這種情緒純靠調節政策去擺弄價格是沒用的,關鍵是要提高購買者的人數和支付能力。但是,在一線城市限購的前提下,購買力很難釋放出來,一年多給 2 萬個指標就是杯水車薪。
寫在最后:
我們都知道,價格戰會帶來多方面的危害,但是如果沒有價格戰,一旦車賣不出去了,對整個行業來說同樣會產生系統性的影響,后果有可能比價格戰更具破壞力。
價格戰至少能夠通過短期讓利維持銷量、保住產業鏈運轉,而銷量持續低迷則會從根本上動搖行業生存的根基,沒人敢承擔那樣的風險。所以,行業更需要的是替代價格戰的破局方式,而不是冒著銷量下滑的風險,簡單的叫停價格戰。
其實,目前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整體的利潤和利潤率都在下降,不只是汽車產業,光伏、鋼鐵等產業也在打價格戰。這些行業破內卷的方式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十大光伏玻璃企業聯合宣布自 7 月起減產 30%;水泥行業明確將優化產業結構調整;部分鋼廠近期已收到減排限產通知。
當然,汽車產業鏈的長度不是其他行業可以比的,但是解題的思路大致是相同的。只有從源頭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達到供需平衡了,才有可能叫停價格戰。總好過一直盯著一兩家車企,天天在網上嚷嚷停止價格戰,實際上一點用沒有。
不過話說回來了,我們的車企有幾家愿意主動減產呢?那些好像已經死了但又沒徹底死透的企業又能否徹底清出呢?行業加速轉型的時候,我們只注意到了新能源的銷量在漲,燃油車的銷量在跌,但是有誰注意到,二者的產能卻沒有做到一增一減呢。
所以,解決供需錯配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同時還要盡快破除競爭壁壘,讓市場充分競爭,進一步提高行業的集中度,只有這樣,市場才能重新回到理性的軌道。
(圖 / 文 網通社 奚筱林)